原標題:“地下客廳”讓城市更美好 |
閱讀提示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是將電力、通信、給水等兩種以上的管線,集中設置在同一地下空間而形成的一種現代化、科學化、集約化的城市基礎設施,被專業(yè)人士稱之為城市“地下客廳”。2015年11月6日,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實施意見》顯示:到2020年,全省將建成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地下綜合管廊并投入運營。“十三五”,三晉大地的“地下客廳”如何建設,綜合管廊的未來會有怎樣的發(fā)展……帶著期冀,記者采訪了有關部門、專家及相關企業(yè)。 綜合管廊,城鎮(zhèn)化建設的強烈渴望 “前年一場暴雨,大家都戲謔著去‘看海’。” “因為各自為政,馬路上常常是‘你挖了我填,你填好我再挖’,傷痕累累,還造成了大量的浪費。” “你只要抬頭看看,樓與樓之間的各種電線糾纏在一起,好不親密。” …… 這是去年12月10日,在微信群中采訪時,微友們對現在馬路拉鏈、空中蛛網等的議論。 事實的確如此。近年來,大雨內澇、管線破裂、路面塌陷等事故拷問著城市安全。一條馬路,地下管線十幾條,今天自來水施工挖一下,明天熱力施工又挖開,反復開挖,浪費資源,既減少道路使用壽命,也影響群眾正常通行。沿著一段路仔細數一下,井蓋多達幾十個,各個井蓋下又分屬不同單位,路面看上去密密麻麻的全是井蓋。 對綜合管廊的強烈“渴望”,來自對現實麻煩的難以招架。據了解,許多歷史悠久的老城,城市地下管線種類繁多、總量龐大,產權涉及省級部門、市級部門和社會單位等多個職能單位。由于規(guī)劃滯后、多頭管理、標準不一,線纜懸空架設,馬路拉鏈現象嚴重,影響交通出行和市容環(huán)境。采訪中,記者了解到,2015年年底前太原完成213條道路、156公里架空線纜入地改造,但仍有419條道路、504公里架空線纜在等待。 對此,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財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武小惠認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是現代城市基礎設施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經常看到馬路上開膛破肚,今天剛修好路,明天又要刨開,面對同一條馬路,各家各自為政,你方刨罷我登場。每次暴雨過后,太原市大街小巷尤其是小巷中積水過多,使得車如行船,步履維艱,這些現象不一而足,都體現出市政管網系統(tǒng)年久老化。有人曾說“下水道是一個城市執(zhí)政者的良心”。是的,它拷問著政府對待百姓的態(tài)度。因此,地下管網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有利于增加公共產品有效投資、拉動社會資本投入、打造經濟發(fā)展新動力,是提高新型城鎮(zhèn)化水平、適應現代化城市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是建立功能完善、運轉高效的市政公用體系和改善城市人居環(huán)境的重要內容。 一體化服務,給企業(yè)帶來穩(wěn)定效益 查閱資料,我們可以看到,歐美國家“綜合管廊”已有170余年發(fā)展歷史,日本后來居上。國內部分城市近年來開展試點建設,已有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濟南、沈陽等城市應用實例,技術日漸成熟,規(guī)模逐漸擴大。 去年,駐晉央企中國鐵建十七局集團完成了貴州省貴安新區(qū)綜合管廊240米先期段,先后迎接3次超百人的大型現場觀摩。該集團在全國首創(chuàng)“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一體化服務中心”,組團進軍綜合管廊建設領域,打造了規(guī)劃、設計、融資、施工、運營、維護管理全產業(yè)鏈“一站式”服務體系。 “燃氣管道納入綜合管廊的工程雖然有實例,但真正做到燃氣管道單獨成倉的,我們是全國首例。”去年12月11日,記者前往該集團采訪時,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盧朋說。 據介紹,十七局負責施工的貴安新區(qū)中心大道綜合管廊試驗段,分為電力倉、綜合倉和燃氣倉,是國內理念最新、斷面最優(yōu)、管理技術最先進的新興城市三倉地下綜合管廊,其關鍵技術便是燃氣管道入倉、過河段45米預應力廊橋、玻璃鋼支架和智慧化管理平臺的應用。 盧朋說,施工中,為解決燃氣管道單獨成倉的安全隱患問題,現場每200米設一個露出地面的通風口,在倉底鋪設2毫米厚的不發(fā)火(防爆)面層,防止金屬物品跌落擦出火花,并配備智慧化監(jiān)控系統(tǒng),對倉內溫度、濕度等進行實時監(jiān)測。 此外,管廊的防水是如何控制的?支架安裝怎么才能平順?工序交叉作業(yè)怎樣協調?這些關鍵工藝在目前國內的管廊建設中,無章可循。該集團通過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在施工實踐中都找到了正確的答案。 可是,如此重要的設施,其運行如何保障?記者在采訪中獲悉,他們獨創(chuàng)的智慧管理系統(tǒng)平臺設置有數據分析、視頻監(jiān)控、積水報警、廣播、電力監(jiān)控和氣體監(jiān)控等平臺,與各類管線的相關原始信息數據交互,達到對基礎設施的完全信息化和可視化,實現了大數據分析、系統(tǒng)報警、管線事故預測決策與分析、決策結果的任務發(fā)布與下達。 通過該集團相關視頻介紹,記者看到,與傳統(tǒng)的直埋管道相比,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間,多種管線統(tǒng)一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除了不用開挖路面外,綜合管廊這服藥,還能治自來水管道“暗漏”的老病根,所有管線問題在綜合管廊里能“一目了然”,漏點能及時發(fā)現。 PPP模式,撐起城市面子和里子 不過,對地下綜合管廊來說,“物美”卻不“價廉”。有機構測算,將供水、熱力、燃氣、電力、電信、雨水、污水等7大類管線全部入廊,修建地下管廊一次建設成本為1億元/公里,比直埋方式增加約4000萬元至5000萬元/公里。 “成本確實不低,但這一次性投入,能長久受益,可以說是‘一勞永逸’。”盧朋說,中鐵十七局提供的數據報告顯示,所謂“一分價錢一分貨”。綜合管廊不是新東西,是在歐洲存在上百年的事物,性價比高、好處多,是未來城市建設的方向,能有效避免城市重復建設的問題,剛開始投資大,但帶來了今后的環(huán)境、社會、經濟等綜合效益。 對此,他們認為,綜合管廊在老城區(qū)做,涉及道路、交通、環(huán)境等方面較廣,原有管線的配套也不容易落實,不容易做;但新城區(qū)要按照長遠的眼光,規(guī)劃地下綜合管廊是十分必要的,而且,管廊改造項目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地下管廊在技術上已經成熟,產能也不成問題,之所以多年來進展緩慢,‘重地上輕地下’的觀念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是一個重要原因。”武小惠表示,地下管廊要真正成為城市的支撐設施,硬件軟件都要協調發(fā)展,建設者觀念的轉變至關重要。同時還要編制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規(guī)劃,在開展城市地下管線普查的基礎上,統(tǒng)籌各類管線的實際發(fā)展需要,結合地下空間開發(fā)利用、各類地下管線、道路交通等專項建設規(guī)劃,合理確定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區(qū)域、系統(tǒng)布局、管線種類、斷面形式、平面位置、豎向控制等。綜合考慮城市空間開發(fā)利用的遠景發(fā)展,為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預留和控制有關地下空間。 對于建設資金來源,武小惠建議,首先要加大政府投入。其次要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以市場化方式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鼓勵支持由企業(yè)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地下綜合管廊。積極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通過特許經營、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組建項目公司參與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運營管理。優(yōu)先鼓勵采取市場化方式,由地下管線權屬單位共同組建或同社會資本合作組建股份制公司,建設和運營地下綜合管廊,也可在政府指導下組成地下綜合管廊業(yè)主委員會,公開招標選擇建設和運營管理單位。鼓勵和培育有實力、有信譽、規(guī)模化、專業(yè)化的市場主體積極參與,提升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水平。第三要拓寬融資渠道。充分發(fā)揮開發(fā)性金融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