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對王夢恕院士、王光謙院士、郭開先生和黃河水利委員會的方案進行總結、分析,剖析西線調水提案久久未能得到支持的原因。
從方案的提出方來看,王夢恕院士和王光謙院士著實不該允許網上熱炒一份份以自己名義提出的過于簡單、粗枝大葉、漏洞百出、混淆視聽的方案,特別是在頂著院士頭銜以及各種社會職務的情況下,實在應該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任何一份公開發(fā)表的提案或者方案都應該是在某種層次上邏輯完整、自成體系、經得起推敲的,尤其是以院士的名義公開發(fā)布的提案,更應當展現(xiàn)出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
黃委會作為國家南水北調西線方案的組織單位,在方案的制定上確實是專業(yè)的,但在專業(yè)之外的其他方面的考慮欠妥,雖然多年來兢兢業(yè)業(yè),但方案始終無法打動人心。
郭開先生作為民間水利專家的杰出代表,值得敬佩。但在具體方案上,未能提出真正現(xiàn)實可行的方案。
內容提要:
對王夢恕院士、王光謙院士、郭開先生和黃河水利委員會的方案進行總結、分析,剖析西線調水提案久久未能得到支持的原因。
從方案的提出方來看,王夢恕院士和王光謙院士著實不該允許網上熱炒一份份以自己名義提出的過于簡單、粗枝大葉、漏洞百出、混淆視聽的方案,特別是在頂著院士頭銜以及各種社會職務的情況下,實在應該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任何一份公開發(fā)表的提案或者方案都應該是在某種層次上邏輯完整、自成體系、經得起推敲的,尤其是以院士的名義公開發(fā)布的提案,更應當展現(xiàn)出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
黃委會作為國家南水北調西線方案的組織單位,在方案的制定上確實是專業(yè)的,但在專業(yè)之外的其他方面的考慮欠妥,雖然多年來兢兢業(yè)業(yè),但方案始終無法打動人心。
郭開先生作為民間水利專家的杰出代表,值得敬佩。但在具體方案上,未能提出真正現(xiàn)實可行的方案。
不少網友和各界人士都很關心南水北調西線的相關問題,并且對各種流傳于網絡的“方案”都有所關注。但無論哪個方案,均遲遲未能獲得國家支持。因此,不少人為之奔走呼號,好像國家不知道此事的重大意義或是沒有魄力來完成這樣的大事業(yè),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下面,通過對一些典型方案的技術分析,來看看個中緣由。
方案一:以王夢恕院士為代表
相關新聞報道廣為流傳,比如:
王夢恕代表:建議開展南水北調大西線調水工程論證并盡快實施
來源:澎湃新聞
新聞摘錄:
2017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夢恕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提交了《關于深入開展大西線調水工程論證并盡快實施第一期工程的建議》。
據悉,這份《建議》的資料由四川大學水力學與山區(qū)河流開發(fā)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提供。
王夢恕介紹,第一期工程可從雅魯藏布江(YL)干流調水100億~150億m3至新疆南部,主要調取汛期洪水,以避免對已建的水電站發(fā)電、下游用水和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明顯影響。首部樞紐可采用無壩引水技術,沿程采用自流隧洞輸水方式,運行管理采用智能配水系統(tǒng)。……
王夢恕建議盡快開展大西線調水工程的深入論證,在此基礎上盡早實施第一期工程。
核心觀點:從雅魯藏布江“桑日”河段取水,年均凈流量300億立方米,取水高程約3550米,取水量100~150億立方米。取水線路沒有詳細說明,但根據相關報道,應該是以1000公里左右的隧洞強行穿越青藏高原讓其自流輸水。
存在的問題:超長隧洞問題。以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5000米計,要自流輸水,以取水點3550米水位計,則隧洞長度超過1000公里,埋深500-1500米,全程難以進行支洞作業(yè),通風、出渣都難以解決。此外,超長、深埋隧洞不可避免會存在地熱、巖爆、瓦斯等問題,一旦遇到這些問題,隧洞有可能無法繼續(xù)推進,極有可能被迫放棄。這種大膽、簡單、“直接”的設計,不僅施工風險極高,而且運行風險極高。
注:關于長隧洞的問題,常常有人搬出遼寧大伙房水庫輸水隧洞。此隧洞洞徑8米,連續(xù)長85.3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隧洞之一。看似沒問題吧?那您就錯了。繼續(xù)往下看,“此隧穿越50余座山、50余條河谷,最大埋深630米,最小埋深60米”。什么意思?最小埋深60米,是可以打豎井或斜井的,特別是其經過50余條河谷,加之其處于我國第三級階梯上(海拔總體來說很低),可以推測其有條件打幾十個豎井或斜井,使其實際上每一段都降低到幾公里的長度。但青藏高原上就不一樣了,往往埋深都是幾百米到幾千米,長度上百公里無法露頭也無法設置支洞,這種隧洞目前實無先例可尋。(如有,歡迎指教~)
王夢恕院士作為隧洞專家,竟然沒有對超長、深埋隧洞的問題給出結論,著實可惜!
王夢恕院士作為大科學家、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自己的“提案”廣為傳播的同時,不做任何細節(jié)的說明,對于基本的科學問題不進行任何解釋,卻大肆宣傳,并且建議國家進行深入論證,著實讓任何一個有基本科學知識的人都大跌眼鏡!
方案二:以王光謙院士為代表
相關新聞報道廣為流傳,比如:
標題:“中科院院士:藏水入疆可行,新疆一定會是中國最美麗的大花園”
來源:搜狐等多家網絡媒體
新聞摘錄:
2010年03月全國政協(xié)十一屆三次會議,被譽為“軍中水神”的李國安委員提出《關于引雅濟疆濟黃的再次建議》。他提出:沿著青藏鐵路修一條引水渠,將雅魯藏布江水很小的一部分引入新疆和黃河上游。“由于沿著青藏鐵路,引水路線和施工地域都有成熟經驗可以借鑒;高海拔施工困難、防凍等施工技術已能夠解決,只要水一過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就完全形成自流;此外,征地和移民問題也較少。”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光謙透露,計劃從西藏的雅魯藏布江調水,順著青藏鐵路到青海省格爾木,再到河西走廊,最終到達新疆。“這個方案是可行的。”……
針對新疆等地的缺水危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光謙最近提出了一項新的大規(guī)模調水方案:從西藏的雅魯藏布江調水,順著青藏鐵路到青海省格爾木,再經過河西走廊,最終進入新疆。
核心觀點:從雅魯藏布江取水,過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后,沿青藏鐵路自流到格爾木,再到河西走廊和新疆。
所涉及的問題:大量提水+高原施工+超長隧洞。
青藏鐵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鐵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達960千米,最高點海拔5072米。以位于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核心地帶的清水河特大鐵路橋為參考,平均海拔也在4600米以上。
據筆者估計,即使其取水點處海拔為3500米左右,也至少需要揚水1000米。根據相關區(qū)域的可調水量,此方案每年最多允許調水300億立方米,提水1000米需要的電量為840億千瓦時,相當于三峽水庫年發(fā)電量的85%。
此外,即便揚水至4600米,也需要單洞長超過200公里的超長隧洞。
總結:1)靠大量的揚水來調水是極不經濟的,也是不可持續(xù)的;2)在青藏高原上建設長度超過200公里的輸水隧洞(無支洞)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是無法想象的;3)水源不足,取水比例過高;4)青藏高原生態(tài)脆弱,不適合大搞明渠建設。
此方案并沒有過多的詳細說明,但卻大肆傳播,且漏洞百出,對不符合常識的地方也無任何說明,王光謙院士實在不該進行這樣不負責任的炒作!
筆者真心希望以下兩點:1)希望長度百公里級的超長、深埋隧洞是目前可以實現(xiàn)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做出很多偉大的工程了;2)希望這個方案并不真的是王光謙院士力挺的,否則,真的對不起院士的頭銜了!
方案三:以黃委會為代表的官方方案
參考資料: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備忘錄》,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
黃委會較為現(xiàn)實可行的方案是小西線方案。此方案的主要目標是將長江上游支流大渡河、雅礱江和金沙江上游通天河之水調至黃河上游,解決黃河流域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和山西6省區(qū)日益嚴重的缺水問題。根據6省區(qū)經濟、社會、生態(tài)發(fā)展對水的需求,西線工程總體規(guī)劃綱要規(guī)定,調水規(guī)模為多年平均170億立方米,三個調水區(qū)年均徑流量256億立方米,調水比例約為65%~70%。
此項工程的可行性受到了多個客觀情況的制約:1)調水工程區(qū)位于青藏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2)施工海拔3500米以上,受凍土、氣候寒冷、含氧量低、氣壓低等影響;3)水量不足,取水比例過高,生態(tài)影響和對下游的影響均過大(比如對已有梯級水電站以及下游生產生活用水);4)也存在較長隧洞問題,據網上相關分析和筆者測算,應該有超過70公里長的隧洞(很難設置支洞);5)其明渠段存在高邊坡問題。
黃委會的方案由于取水的高程較高,因此有許多不可避免的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水量不足,使得或者取水量過少(效益有限),或者需要繼續(xù)推進后期工程、繼續(xù)向其他水系借水,這個時候就會遇到超長隧洞的問題。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的問題也無法克服,青藏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施工過程和較高的取水比例都會帶來巨大的生態(tài)影響。特別是在近年來中央特別重視“三江源”生態(tài)保護的大環(huán)境下,直接從三江源取水和施工更是不合時宜。黃委會的方案缺乏的是宏觀思考和格局。
方案四:以郭開先生為代表的民間水利專家
參考資料:
《西藏之水救中國》,華文出版社,2010年;
百度百科:朔天運河。
首先,對郭開先生多年的努力致以崇高的敬意。但方案也確實存在一些嚴重問題,使得這個美好的構想遲遲無法得到國家支持!
方案基本信息:年調水量:2000億立方米;源頭:朔瑪灘,海拔3588米;終點:黃河,海拔3410米。
方案的問題:筆者根據上述參考資料的分析發(fā)現(xiàn),確實存在多處100公里長以上的隧洞,存在400~800米的高壩。而且對于2000億立方米的年調水量,所需的明渠或者隧洞的規(guī)模也較大(6342立方米每秒以上,而其坡降僅萬分之1.5)。從取水比例來看,也難以接受,比如:雅魯藏布江取水點處,取水比例達91%,易貢藏布取水比例達83%等等。
結語
綜上所述,這些調水方案均存在下面的一個或多個問題:
1)超長隧洞:比如大于100公里、200公里甚至好幾百公里的隧洞(埋深很大,無法進行支洞作業(yè));
2)超高水壩:比如大于300米甚至500米以上的水壩;
3)大量揚水:比如,幾百億立方米的水提水達上千米的高度;
4)取水比例過高:由于取水水位較高,大多位于河流的上游,水量有限,使得取水比例過大;
5) 生態(tài)影響嚴重:很多方案的取水和輸水的位置均位于青藏高原三江源區(qū),這些地方生態(tài)脆弱但生態(tài)意義重大,因此,需要慎之又慎。